探寻厦门领跑全国的“绿色密码”

   

  垃圾分类有哪些金点子、高科技?获得全国绿色低碳典型(园区类)案例的象屿零碳综合保税区背后,又藏着什么样的绿色低碳密码?昨日,中宣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调研行”采访活动走进湖里区金山街道金安社区和厦门市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探寻垃圾分类“厦门模式”持续领跑全国的密码;深入象屿零碳综合保税区,采访厦门打造国内领先的“能源自平衡零碳园区”的典型案例。

  连日来,20多家中央和省属新闻媒体的60多名记者,一路采访调研、一路总结经验,在各平台多角度展现厦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助力高水平发展的思路举措、实践成果和典型经验。不少时隔多年再访厦门的记者感慨,如今的厦门,真正走出一条经济高质量与生态高颜值相得益彰的发展之路。

  “今天下午我们有‘红桶行动’,专门回收有害垃圾。家里的废灯泡、过期药品等,都可以拿来回收哦……”穿着红马甲、带着扩音器,“环保达人邹奶奶”——湖里区金山街道金安社区居民邹世恒笑眯眯地招呼着。

  昨日上午,走进金安社区没多久,记者们就感叹:这里藏着好多垃圾分类的“金点子”。

  “厨余垃圾不仅可就地处理,还能通过‘丢垃圾’获得积分和奖品?”在金安社区垃圾分类公益馆内,听完市环境卫生中心主任黄伟林的介绍,正当记者们惊讶时,居民吴长青抱着一箱可回收垃圾走了进来。

  “这是我从家里整理出来的旧衣服、纸箱板和矿泉水瓶,你们看,扫码就能得到积分奖励。”吴长青拿出手机,扫码登录环保账户,将这箱可回收垃圾放在连接了智能物联系统的自动感应秤称重后,显示重4.29公斤。“1公斤回收物可获得0.7元环保积分和0.1元公益基金,积分可用于兑换公益刮刮乐和日用品等,公益基金则将作为社区的慈善公益基金,用于帮助困难居民和小区治理。”黄伟林说,通过这一种奖励机制,不仅鼓励居民自觉履行垃圾分类和正确投放,还增加了大家参与垃圾分类的趣味性和积极性。

  据介绍,目前,厦门已探索形成“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厦门模式”。实现城乡垃圾分类全覆盖,垃圾分类知晓率、参与率均超98%,准确率达85%。自2018年住建部开展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评估以来,厦门持续位居全国前列,2020年、2021年,垃圾分类“厦门模式”分别入选《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推广清单》《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成效和制度成果的调研报告》,在全国范围内复制推广。

  继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全国领先之后,厦门再次刷新生活垃圾资源化创新利用的进度条——2022年12月30日,我国首个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在厦门正式投运。昨日,走进这个汇聚了光谱识别、AI识别等高科技的分拣中心,记者们感叹:原来生活中不起眼的低值可回收物,不但可以“有家可归”,还能“变废为宝”!

  “一次性餐盒、牛奶盒、快递包装膜……都属于低值可回收物,它们是生活中具有一定循环利用价值的回收物,可由于加工价值低,企业缺乏回收动力。但在分拣中心,它们经过清洁、分拣,将成为生产原料,是许多企业眼中的‘香饽饽’。”

  厦门市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负责人江凤凤介绍道,居民投放的低值可回收物经过转运,运送至分拣中心,卸料后喷雾消杀备用。随后,低值可回收物经过破袋、筛分处理,进入智能化分选平台,依靠光谱识别和AI技术,实现自动化分拣。它们的未来,是布料、购物袋、环保再生纸……生活中处处都能见到它们被循环利用后的身影,真正的完成变废为宝。

  “截至今年6月30日,中心已累计回收处理低值可回收物24735吨,助力减排4.1万吨二氧化碳,节约2.5万吨石油,不仅实现了低值可回收物的资源化、规模化利用,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厦门市市政园林局市容管理处处长谢毅强称。

  昨日下午,走进象屿综合保税区,十几台叉车正在灵活作业。令记者们疑惑的是,园区内安安静静,不仅听不到传统燃油叉车运行时的噪声,也不见浓重的尾气。

  “目前,象屿综合保税区已实现作业叉车全部电动化,一台电动叉车一年可实现柴油替代量6.2吨,可节约13吨标煤,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约19.5吨。”厦门港务物流有限公司机械司机兰奎玉说。

  除了电动叉车,象屿综合保税区内,随处可见绿色低碳的身影——电动托盘搬运车、电动物流运输车等新能源物流设备纷纷“上岗”;高效率节约能源的LED灯替代了传统的金卤灯、钠灯等,覆盖园区全部场所;以节能型工业风扇和空气调节设备全面替代原有的老式风扇……“我们还严格进行绿色园区管理,尾气污染超标车辆或环保信用不达标车辆,不得进入园区。鼓励园区内各企业员工绿色出行,将象屿综合保税区打造成真正的零碳园区。”厦门港务物流保税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黄强告诉记者。

  在这里,一座座仓库的屋顶装上了太阳能光伏发电板,为园区提供清洁绿色的能源。象屿综合保税区积极落实国家“双碳”目标,引进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充分的利用闲置的仓库顶面空间铺设太阳能光伏发电板,仓储面积68584.8平方米,绿色光伏铺设总面积57328平方米,优化园区用能结构,降低碳排放。同时,为解决园区光伏发电量与园区用电负荷存在时间差异问题,配置储能电站,实现园区用电的“调峰填谷”。

  厦门自贸片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拿出一份数据:园区所有仓库的光伏设备全部装机并网后,整个园区光伏装机容量达到6.9兆瓦,全年发电量可超899万千瓦时,可节约标准煤2832吨;建成2.5兆瓦时储能电站,实现园区内绿色电能源自给自足,除园区自用电能外,剩余电能上网销售,实现增加年收益400万元。“节能控制管理系统的采用,使园区仓库节省耗能20%以上。不断的提高企业及园区综合能效水平,促进新能源发展,打造国内领先的‘能源自平衡零碳园区’。”该负责人表示。

  解码厦门高水平发展密钥,传播特区生态文明建设、绿色低碳发展“金点子”。工人日报融媒体中心副主任车辉表示,“通过此次调研采访,我们要好好挖掘,用生动的案例、具象的故事,把习生态文明思想的‘厦门实践’以更生动更小切口的形式宣传报道出去。”

  随着中宣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调研行”采访活动在厦开展,近两日,厦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助力高水平发展的思路举措、实践成果和典型经验在多家中央新闻媒体平台上集中刊播。

  12日前往厦门产权交易中心调研采访后,13日一早,央广网刊发文章《看这里如何将碳汇“含绿量”“含海量”转换成“含金量”》,点赞厦门以市场化手段助力提升ECO碳汇增量,推动区域经济稳步的增长模式向绿色低碳转型。科技日报以《福建厦门:碳汇交易引领绿色新风尚》为题,展现厦门产权交易中心(厦门市碳和排污权交易中心)构建“山顶到海洋”生态价值交易体系的创新做法。

  以内湾蝶变绘就生态文明建设新底色的环东浪漫线,也成为此次采访活动中吸引记者们深度挖掘亮点的“宝藏之地”。人民日报客户端发文《“烂海滩”化身“浪漫线”,厦门这片海域,靓!》,点赞环东浪漫线聚力滩涂景观改造、红树林种植、沿岸观景平台与活动广场设置等工作,打造出一条自然、生态、和谐的山海绿色通廊。同时,人民日报视频客户端发布视频《2分钟,带你打卡厦门环东浪漫线》,用镜头展现这一产城人融合的生态海湾新城;中国日报网刊发文章《厦门环东浪漫线:打造山海和谐的绿色通廊》,并配以2分30秒的视频《高质量海滩是怎样建成的?来厦门环东浪漫线啦!》;光明日报发布微博视频#滩涂地蝶变环东浪漫线#,介绍环东海域综合整治工程取得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