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认识传统交通工具——独轮手推车

时间: 2024-08-08 03:07:28 |   作者: 挖掘机

   

  央广网北京12月9日消息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城市不断扩张,公共交通及高速道路完善,汽车成为人们出行代步主要交通工具,豪华的私家车更成为一个人身份收入的象征。在科技高速发展汽车日新月异的今天,还有多少人想起那些原始的交通工具——牛车、马车、独轮小推车等车的先辈呢?

  独轮小推车,如今很少见到,不过,80后、70后、60后……对独轮小推车并不陌生。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工业的高速发展,独轮小推车逐步被电动车、汽车所取代,消失在人们的视野。只在一些影剧中及景点才能看到小推车的身影。今天,让我们走进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重新认识传统交通工具——独轮手推车。

  独轮手推车俗称鸡公车、独轮车、土车子等,在全国许多地方都有分布。在现代交通运输工具普及之前,是一种轻便的运物、载人工具,特别在北方,几乎与牛、马、毛驴等牲畜起同样的作用。过去的独轮手推车,车轮为木制,有大有小。小者车盘平;大者高于车盘,将车盘分成左右两边,可载物,也可坐人,但两边须保持平衡。在两车把之间,挂“车绊”,驾车时搭在肩上,两手持把,以助其力。由于车子只是凭一只单轮着地,不需要选择路面的宽度,所以窄路、山路、巷道、田埂、木桥都能通过。

  负载及其出入口:一个有内壁的托盘及一个可以上载及卸载的设备,是发挥主要功用的位置。

  脚部(以一对或一块的形式):与车辆形成一个多边形的稳定支撑,在静态期间使用。

  独轮手推车利用杠杆原理把负载的抗力点靠近车轮,亦把负载分担在独轮车及操纵者之上。它所用的材料为质地结实的硬杂木,它的制作是个力气活,更是个技术活。车轱辘是独轮车制作的难点之一,它包括轮子的外圈、与外圈相连接的辐条和中心轴。制作外圈,是用坚实的木块拼接成圆圈形状。保证横向受力不会碎裂。制作辐条,使用檀树,保证纵向受力不会折断。制作中心轴,亦选择耐磨的材料。木轮制作分步实施,先制成若干个扇形结构,再拼装而成,最后在车轮外层安装金属箍。

  中华五千年历史中,车的出现与人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车的发展经历着由简到繁、由人(畜)力到机械、由慢到快的过程。古时候的运输,全靠人手提、肩扛、头顶、背负完成。后来,牲畜的驯化养殖后,用驴、牛、马等牲畜来驮运。随着生产力发展,产品交换日益频繁,产生了对运输工具的需求,可能受到木材滚动和滚石的启发,古人逐步创造出滚木、轮和轴,最后出现了车。

  我国独轮手推车的发明,无论是专家论证,还是民间传说,大都归功于诸葛亮。有人论证,木牛流马就是独轮手推车的前身。据《三国志》记载,有“木牛流马,皆出其意”字句为证。诸葛丞相当年伐魏时,为确保大军粮草供给,便发明了适合在崎岖的山路上长途跋涉、运送物资的木牛流马。该木牛流马可以爬坡上坎,靠着它们,成都平原出产的粮秣得以连续不断地翻越巍巍秦岭。宋代高承《事物纪原》记载:“小车:蜀相诸葛亮之出征,始造木牛流马以运饷,盖巴蜀道阻,便于登涉故耳。木牛即今小车之有前辕者;流马即今独推者。”这里认为木牛就是小车,流马就是独轮手推车。《宋史》《历代名臣奏议》等书中也认为木牛流马是“独轮手推车”

  三国以后,独轮手推车被广泛使用。宋应星在《天工开物·舟车》中描绘并记述了南北方独轮车之驾法:北方独轮车,人推其后,驴曳其前;南方独轮车,仅视一人之力而推之。由北宋画家张择端(1085年—1145年)画作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单轮中式独轮车。

  独轮手推车是一种既经济而用得最广的交通工具,这在中国交通运输史上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发明。独轮手推车无论在平原山地,小道沟渠皆可畅行无阻,胜过人力担挑和畜力驮载,所以一直受到农民喜爱。

  近现代历史上,南征北战,支前后勤运输,车轮滚滚,独轮手推车立下赫赫战功,陈毅元帅有过总结:“淮海战役的胜利是山东老乡用小土车推出来的”。支前农民的独轮手推车,曾为解放战争和共和国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

  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全国农村许多地方仍在使用独轮手推车,独轮车手推车曾是乡间一道风景。在公路上,在弯弯曲曲的田埂上,到处是吱呀作响的独轮手推车。农家送粪和收获庄稼、走亲戚、上集买东西、办喜事接新娘、送公粮、兴修水利等,依靠的就是独轮手推车。可以说今天的美好生活,也是独轮小推车推来的

  独轮手推车见证了人类一段漫长的历史,见证了一幅幅浸透了汗与泪、悲与歌的历史画面。“小车不倒只管推”,显示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吃苦耐劳的品格。如今,木制独轮手推车只能在博物馆或者用于旅游的农家院里才能见到,供人们观赏。但随着材料和生产工艺更新,独轮手推车至今还在发挥“余热”。在乡村、商场、建筑工地仍有它的身影。

  谷建华,北京市政协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委员,北京市通州区政协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委员。北京大运河翰林文化开发中心董事长、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馆长、东方剑桥翰林华馨教育集团董事、中国网大运河频道原主编。

  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位于通州区凉水河畔,于2010年由民营企业家谷建华发起成立,为通州区第一家民营博物馆,也是北京地区唯一的大运河民俗文化综合展示、研究、保护、开发、利用的文化场馆。曾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之职的著名文博专家吕济民先生为博物馆题名。

  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占地近十亩,建筑面积一万平方米,藏品数万件,均系谷建华先生的个人收藏。现有玉器展厅、瓷器展厅、石器展厅、现代工艺品展厅、古代计量器展厅、陶器铁器展厅、景泰蓝工艺品展厅、青铜器工艺品展厅、书画展厅等26个,各展厅藏品都有着很高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

  博物馆的宗旨是:“传承保护珍贵遗产,突出彰显艺术特色,发挥区域优势,展藏科研并举,弘扬悠久历史,光大运河文化,服务通州新城建设,致力首都科学发展”。

  【详述】炉型摹古,侈口,颈部收束垂腹,下承三兽足,镂雕云龙纹器盖,盖面隆起,顶饰四凤首为摘钮,彰显炉之雍容华贵之气。两条躬身回首螭龙,怒目四足盘于炉身两侧做耳,气势磅礴。器壁精作花鸟纹饰,繁复雍容典雅。此器造型古拙典雅,线条曲直有致,底蕴浓润,为文房雅室陈设赏玩之佳器。

  【详述】炉唇口微侈,敛颈,溜肩,鼓腹圆垂,圈足外撇,造型典雅古朴。口沿饰回纹一周,肩腹两侧分饰双狮首耳,鬃毛翻卷,双目圆睁,气势威严。器腹满工錾刻精作双龙戏珠纹,鳞片细密,身姿矫健,辗转腾挪,穿梭云雾,威武凌厉。下设束腰卷云纹三足承座,与器身浑然一体,彰显炉体雍容典雅之气度。整器深沉肃穆,沉稳端庄,炉身线条流畅利落,气韵清逸,温润古朴,为文玩清供之佳器。

  随着科技进步,城市不断扩张,公共交通及高速道路完善,汽车成为人类出行代步主要交通工具,豪华的私家车更成为一个人身份收入的象征。